別讓社群媒體毀了你的作品
我的好朋友帷凱上禮拜結束七天的機車環島,他很喜歡拍照,而且剛從一台十歲的 Nikon 無反升級到 Sony 的新單眼,所以不管天氣怎麼樣,他一定會帶著相機出門拍照。今天收到他跟我分享的照片,結果我點開 Instagram 的連結後是這樣的:
捏?雖然我很久沒用 Instagram,但也不記得它有這麼糟糕耶!因為照片真的太小,我算了一下他的作品跟整個頁面的面積比例,一張照片在整個頁面中只佔了 3.53% 的面積!
我的好朋友帷凱上禮拜結束七天的機車環島,他很喜歡拍照,而且剛從一台十歲的 Nikon 無反升級到 Sony 的新單眼,所以不管天氣怎麼樣,他一定會帶著相機出門拍照。今天收到他跟我分享的照片,結果我點開 Instagram 的連結後是這樣的:
捏?雖然我很久沒用 Instagram,但也不記得它有這麼糟糕耶!因為照片真的太小,我算了一下他的作品跟整個頁面的面積比例,一張照片在整個頁面中只佔了 3.53% 的面積!
今天在研究資料時,讀到 Liz Pelly 寫的《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串流平台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這篇報導揭露了 Spotify 從 2017 年開始,為了提升收益與製作公司合作,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和生產大量罐頭音樂,再從熱門播放清單中替換掉其他真實藝術家的音樂,來減少版稅支出。
身為一個自 2017 年起就訂閱 Spotify Premium 的使用者,知道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讓我很震驚,更失望地發現這不僅是串流平台的問題,還有另一群努力生活的藝術家正因這些商業模式而受影響。我很難形容這種衝擊的感覺,因為我同時擁有三個身份:串流音樂的使用者、音樂創作者,以及影像創作者。
兩位大學的朋友發現我除了把房間設計的非常適合進行影片和音樂的創作之外,還是一個完美的娛樂空間。所以,來我家玩已經變成每月的例行公事。我們今天玩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聽音樂的時候,一開始都很正常,但當某個節奏或某個旋律出現的時候,卻有一種「怪怪、卡卡」的感覺?如果有的話,那你很可能體驗到了拍感錯覺(Metric Ambiguity)!
中文對於 Metric Ambiguity 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翻譯,甚至連 Metric 都沒有一個很精確的定義。Justin London 在《Hearing in Time》裡說,我們聽音樂時,其實是在腦中建立一個「強拍-弱拍」循環的地圖,並且預期它會持續出現[^1]。所以我們就先叫他「拍感錯覺」[^2]吧。
去年 10 月底的時候,我收到一封來自 YouTube 官方的信件,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小胖Fattie,你好:
經審查後,我們認為您的內容確實違反 YouTube 的《個人識別資訊政策》。您可能不知道自己違反了該項政策,因此您的頻道不會收到警告。不過,我們已從 YouTube 中移除下列內容:
影片: Vlog #07 || 終於看到iPhone X ! || 鎮西國小 -- 1080P 50fps 【小胖Fattie】12/1
發生時間:在影片的 00:00:09 附近即為一例。除了此例以外,可能還有其他相同情況。
我們瞭解這項處置可能會造成您的困擾,但我們必須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安全無虞的 YouTube 環境。 如果您認為我們的判斷有誤,可以對這項決定提出申訴,詳情請見下文。
我簡單翻譯一下,YouTube 莫名其妙下架了我在 2017 年,超過 7 年前上傳的影片,太瞎了吧!想當然,申訴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畢竟從 2015 年開始,每分鐘就會有超過 400 個小時的內容被上傳到 YouTube 上[^1]。
這個週末把 FB、IG 的貼文一起整理到這裡的貼文來了,從 2012 年到 2024 年都有,代表我至少從 7 歲就開始接觸網際網路了耶?有夠誇張。但也因為年紀還小,記錄到很多有關「第一」的時刻,所以這裡是至今所有跟第一有關的貼文:
這篇文章是給 19 歲的自己的一個紀錄,也分享給在創作路上的每一個人
經歷了幾天目標迷航之後,這幾天我開始嘗試設立明確的每日任務目標,我習慣在一個無印良品的 Notepad 上寫下一天該做的三個大任務。所以,昨天我開始寫被我放了兩個月的電影鏡頭腳本,但⋯⋯我坐在電腦前至少三個小時,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無法推動進度的壓力讓我有點焦慮,於是我決定先去洗個澡。
一邊聽著《AVĪCI (01) - EP》,一邊思考為什麼寫個影片逐字稿會讓我這麼頭痛。想著想著,忽然有一個領悟,我發現 ——
我喜歡的,並不是「拍」影片這件事,而是把我自己的生活,透過「影片」這個媒介跟大家分享。
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厭倦了被演算法操控的首頁(同時也為了讓我的大腦獲得即時的獎勵),並且把我的文章塞進你各位的手機中,我想是時候來教大家怎麼訂閱你有興趣的 RSS 內容了!
RSS 其實是一個 1999 年就有的標準,好奇的人可以去維基百科看看詳細的介紹和歷史,但我們只需要知道:
RSS 就像是幫你訂報紙的郵差。
你喜歡的網站會有一個「RSS 檔案」(就像郵局的派送清單),裡面列出了最新的文章。 然後你的 RSS 閱讀器(郵差)每天會自動去抓這份清單,把新內容送到你的 RSS App 裡,完全免費、沒有廣告、沒有演算法干擾,既有效率又乾淨。
所以,你不用每天去逛 10 個網站找更新,只要打開 RSS 閱讀器,所有最新文章都已經幫你收集好了。
聰明的你一定會覺得困惑,既沒有廣告、沒有演算法可以左右內容、又沒有短影片可以搶走我的注意力,更不會在我在乎的朋友的貼文中來一則詐騙廣告,我最喜歡的社群媒體們怎麼可能會給我這麼好的東西呢!
距離我把所有社群媒體從手機上刪除已經過了 11 天左右,雖然中間有大約一個禮拜是在北京出差,但我意外的發現自己沒有變得更有效率。
對我來說,過去的我有幾種分心的管道,大致上是 Instagram、Facebook,還有 YouTube,但現在的我手機已經剩下 LINE 跟瀏覽器能用,除了每天看一部電影、吃飯時看看 Netflix 外也沒有什麼娛樂,為什麼感覺還是沒有太多進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