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13 歲的作品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的我正努力的想讓生活更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也同時在思考該如何讓自己重新找到創作自己的作品時的那種期待和動力。在尋找一些自己過去的作品和軌跡、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線索時,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作品,是 2018 年、我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在資優班進行的一個主題報告的紀錄影片。

有才華的小朋友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的我好像自告奮勇提出了這個方案:我希望能用影片的方式,記錄大家製作這個報告的過程,來換取自己不用寫報告的機會(?)🤣 時間實在過太久了,當初究竟是不是這樣已經不可考。

不過,最讓我驚豔的是我看這部作品的時候發現那個時候的我,在做影片這件事上居然已經這麼成熟了。我整理了幾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優點:

  • 知道把聲音收乾淨很重要,所以使用了外接麥克風、並盡可能的靠近受訪者。
  • 懂的運用焦點轉移(Rack Focus)來引導觀眾的視線,切換到不同的重點。
  • 知道可以透過輔助畫面(B-Roll)掩蓋剪輯的痕跡,讓故事進行的更順暢。
  • 在沒有軌道(Slider)的情況下,透過桌子和相機背帶來創造類似於滑軌的平移運鏡效果。
  • 能判斷音樂不同段落的功能,在合適的時間點進入訪談的主題。
  • 背景音樂跟人聲的比例適中,沒有訪談片段的時候音樂也會回到適當的音量。
  • 在適當的段落結合自己的幽默感,加入一些好笑的剪輯手法(05:15)。
  • 居然還會用遮罩創造出不同圖層的視覺效果(06:00的字卡)。

你可以在 🔗 這裡看到完整的影片。

當然,現在回頭看會看到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但我覺得對於一個 13 歲的弟弟可以做到這樣的成果,應該要好好的給他鼓勵!👏

所以⋯⋯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還有製作團隊或客戶只想做到國小生的水準,是否也要反省一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