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一次帶你逛 BIRTV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北京行系列文章
第一次來北京一次帶你逛 BIRTV見到活的 Tim好事成三

今天是 BIRTV 的第一天!從飯店走到展場只需要大約五分鐘的時間。

雖然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其實跟台灣差不多,但第一天換證的隊伍大排長龍,在戶外待久一點其實還是挺熱的。

展場門口

門口的 Banner 就是三大單眼巨頭,不知道 Canon 那個位置要多加多少錢?

好大

上面圖片的這個館只是「一館」,如果你有去過去年台北的攝影器材展1的話,就知道我們只能跟戶外用品展擠在一間,而且還只有三分之一的空間 🥲

這是 BIRTV 今年的展館地圖,涵蓋了電影、燈光、聲音、虛擬製作、通訊、生成式人工智慧等各種主題。

BIRTV 2025 地圖


而這是台北攝影器材展去年 2024 的地圖,藍色的是攝影器材展的內容,真的只有三分之一啊!

台北攝影器材暨影音創作設備展地圖

RED 真香

一館一進去就是 RED 的攤位,前一天晚上的飯局被推坑了一波,從 US$6,995 降價US$2,995KOMODO 6K 真的好香啊。2

RED 展區

展示區比較親民的系列是 KOMODOKOMODO-XMonochrome 版本,搭配 Sigma 的 High Speed Prime 14mm T2 FF 跟 NiSi 新出的 Aureus Prime 50mm T1.4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 KOMODO 或 KOMODO-X 搭配 Aureus Prime 的組合,因為機身、鏡頭,還有 V 扣電池配重剛剛好,手持起來很舒服。


另外,還有好幾套搭載 Cine-Broadcast Base Station 的 V-RAPTOR [X]。

RED Cine-Broadcast Base Station

NiSi Aureas

Aureas 算是 Athena 的升級款,在仍然緊湊的體積下,帶來了更好的光學素質、呼吸效應控制,以及雅典娜就有的微反差等特色,光圈更從 T1.9 變成了 T1.4,整整多了將近一檔

NiSi Aureas

這是我第一次碰到 ARRI,但這邊的 Alexa 數量多到我數不出來?

DPA

兩櫃幾乎把所有常用的 DPA 產品都展出來了,樂器用的 4099、槍型麥克風 4017,還有 4060 全指向領夾麥克風。

DPA

上次拍紀錄片的時候因為 Sennheiser MKH 50 還沒到貨,臨時跟朋友調了 4017,聲音是真的很自然又飽滿,令人印象深刻。

Viltrox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兩顆 LUNA 的變焦電影鏡頭的技術實力展示,焦段分別是 42-420mm 跟 30-300mm。如果沒記錯的話售價好像是 170 萬人民幣跟 70 萬人民幣

Viltrox LUNA Zoom Lens

一顆大約 20 公斤,如果不缺錢的話可以拿來裝在 Sony ZV-E1 上面,沒事還能拿來健身 🏋️

LUNA On Tim

DZOFilm

DZOFilm 有三款產品讓我印象深刻,包括:

  • Vespid Prime 23:比一代的 Vespid 重量和體積小很多,還有 Cooke /i 的接口
  • Arles Lustre:Arles 的 Vintage 版本,金色復古的外觀,重點是他的炫光(Lens Flare)真的很好看!在有直接光源的情況下可以拍出很有味道的畫面,也讓我想到他們家 Thypoch 推出的 Simera-C
  • PAVO 2X Anamorphic:兩倍的變形鏡頭,拉絲(Streak Flare)控制的很好,不會過度搶戲。變形獨特的散景也很合我的口味。

羊蝎子是啥?

第一天的 BIRTV 結束後,我們的飯店隔壁就是一間「懂羊帝羊蝎子」,雖然不知道羊蠍子是什麼,但店面看起來就很好吃(?)

懂羊帝羊蝎子店面外觀

維基百科上是這樣介紹的:

羊蠍子,常誤稱為羊羯子,是指羊從頸尖到尾尖的的脊椎骨,其上附有里脊肉,可用於剁開燉湯,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流行於北京。從橫切面上看去,羊龍骨成「丫」字狀,下面還有一個小的分叉,就是蠍子張揚的形狀,因而得名。多用於火鍋食材或底料食用。

我跟星培點了兩道菜和西瓜汁,第一道是「羊蠍子」跟「羊尾」。

羊蠍子和羊尾

如果你也很喜歡「羊」的味道的話,你一定會喜歡!羊尾(每次唸出來都挺怪)比較有油質,而羊蠍子的瘦肉比較多,還會帶骨髓。

因為湯汁比較重口味,所以相對來說羊騷味就比較不那麼重,但香氣還是在的。

油渣大白菜

而這道「油渣大白菜」,意外的成為這間店的 MVP!他有點像台灣的「白菜滷」,但整體口味更重。油渣的味道充分的被白菜吸收,辣椒的香氣跟白菜的清爽正好解膩

天啊,湯汁跟白菜攪飯(kiáu-pn̄g)真的超好吃!我現在隔著螢幕都能聞到它的香氣。

星培:我們可以每天都來吃一次嗎?

爐煮又是啥?

跟 Paul 哥聊到凌晨肚子餓,我也想點點看美團4外送,於是 Paul 推薦了「滷煮」。

而我又要請出維基百科了:

滷煮火燒是北京特有的一種菜餚,起源於城南的南橫街。以豬的下水和火燒烹製。滷煮火燒來源於清代宮廷小吃「蘇造肉」。「蘇造肉」是乾隆帝游江南時御用廚師發明,用五花肉煮製成。一般人吃不起五花肉,用豬頭肉和下水來代替。

將豬肺、五花肉或肥肉、豬大小腸、豆腐(乾豆腐或滷或炸)放進盛有滷湯的大鐵鍋裡煮。待到臨近中午或傍晚吃飯時間,在老湯中再加入燙麵火燒同煮,隨吃隨盛,其中火燒以外的食材合稱「菜底」。

我們點了一個「特色大腸滷煮」跟一個「傳統小腸滷煮」,一碗大約是 40 人民幣(約 160 台幣)。

傳統小腸滷煮

這個烹調的方式聽起來很好吃,但或許是調味上的不同,這碗滷煮我反而沒有吃的很習慣。


跟 Paul 聊完之後發現已經凌晨五點了,來的這幾天幾乎每天都看到北京的日出才睡覺 🤣

來北京的行程還有四天,千萬別錯過最後一天登機前的刺激故事 😱


延伸閱讀:北京行系列

Footnotes

  1. 台北攝影器材暨影音創作設備展。

  2. 結果回到台灣的路上就打給代理商訂貨了,錢包哭哭 💸

  3. 官網上還沒有資訊,但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今年 NAB 的介紹。

  4. 可以理解成台灣的 Uber Eats 或 Food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