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時間都去哪兒了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距離我把所有社群媒體從手機上刪除已經過了 11 天左右,雖然中間有大約一個禮拜是在北京出差,但我意外的發現自己沒有變得更有效率。

對我來說,過去的我有幾種分心的管道,大致上是 Instagram、Facebook,還有 YouTube,但現在的我手機已經剩下 LINE 跟瀏覽器能用,除了每天看一部電影、吃飯時看看 Netflix 外也沒有什麼娛樂,為什麼感覺還是沒有太多進度推進?

對生活的美好想像

我隨機找出了 2024 年 2 月螢幕使用時間的紀錄,iPhone 一週的使用時間是 41 小時(WTF?),其中 App 的排名是:

  • YouTube,7 小時
  • LINE,6.5 小時
  • Instagram,6 小時

而現在(2025 年 7 月)的 iPhone 一週的使用時間是 33 個小時左右(乾還是超多誒?),現在 App 的排名是:

  • LINE,5 小時
  • Brave 瀏覽器,3.5 小時
  • ChatGPT、相簿、NetNewsWire,都大約 1.5 小時

LINE 已經是現在少數我能透過網路跟人類互動的管道了,好像不能再減少哈哈哈

我原本的想像可能是,一天多出好幾個小時可以連續專注的時間、YouTube 影片可以更新的更快、可以花時間時間準備大學的課業。奇怪,理論上我應該多了至少 10 小時的時間、能長時間專注的時間區塊,同時現在少了這麼多讓我分心的來源,怎麼感覺還是沒有太多進度在推動?

事情不會自己完成

其實一開始我也蠻不解的,因為感性上覺得「只要不分心,事情就會自己完成」,但事實證明完全不是這樣。雖然時間多了,但相對的也會有更多潛在的碎片任務偷偷的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專注力吃掉,比如:跟朋友閒聊午餐要吃什麼、整理一下兩百年沒有整理的硬碟,又或是為了寫一篇部落格卻花了兩倍的時間在研究背景資料。

這些事情都很好,也值得花時間在上面,但每天追著我跑的事情並不會自己完成啊!兩個禮拜沒動的影片腳本不會自己寫出來、下個月要修的微積分沒有記憶吐司可以吃、已經拍完兩個月的紀錄片更不會自己剪好粗剪。(一邊寫冷汗都要冒出來了

雖然生活中少了很多雜音,但我同時也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系統。比如,每天至少完成三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Important but not urgent)1,像是寫部落格、系統化的預習開學後要修的課程、消化自己的書單、花二十分鐘規劃明天要完成的事項,或甚至規劃兩年後的旅行。這些事雖然不緊急,但都很重要,並且貢獻了長期的價值和成果。

即時的獎勵

除了執行面需要一個更明確的目標外,我覺得在心理層面上也少了即時的回饋(也可以說是給大腦的獎勵,Reward)。以前如果是在 Facebook 上寫好一篇貼文,可以在發佈之後馬上收到(為數不多)的按讚通知,拍了一隻新影片可以馬上分享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還能收到大家的愛心。但現在,距離發佈第一篇貼文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其中的三篇貼文。

最一開始其實還蠻不習慣的,就連發佈這裡的貼文都很沒有儀式感,因為我已經把工作流優化到在終端機中輸入 sync-blog,再按 y 就能發佈文章了。網站上也沒有瀏覽人次、留言區,我也沒有用任何分析的工具來看看今天有誰拜訪了我的網站。如果做完一件事沒有馬上被看見,他還有價值嗎?

其實,最近的我有時候也會想,淡出社群媒體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同時自己又還蠻享受這種 Disctraction-free(無干擾的、專心的)的生活,雖然短期還看不到太多的產出,但或許只要我能照著自己的步調、跟隨 Stephen Covey 的建議,或許確實能有更好的產出

說不定一個月後我就把這裡給關了,然後打開 Instagram 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也說不定?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那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Footnotes

  1. 來自《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by Stephen Covey。有機會再寫一篇文章分享這本經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