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笨手機 2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距離我離開社群媒體已經過了四個月,上個月開始我把我的手機變成了笨手機,簡化首頁、刪除不必要的應用程式還有整理通知。這次促使我再寫一次笨手機的原因,是我在 YouTube 上看到 Andrew Feinstein 做了一個更瘋狂的實驗 —— 他嘗試 30 天完全不使用手機。

如果這只是又一個創作者想要挑戰不用手機的話,我是不會寫這篇文章的。Andrew 在開始挑戰前諮詢了專業的醫生,並做了注意力測試、認知功能測驗,還有腦波圖檢測。我原本以為可能只會有小幅度的數據提升,沒想到一個月後的檢測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指標挑戰前(PR)挑戰後(PR)
Omission Errors(忽略錯誤)34 次(1)1 次(47)
Outlier Responses(極端反應)10 次(8)0 次(100)
Response Time(反應時間)377.5 ms(33)322.7 ms(73)
Variability(穩定度)81.7 ms(16)42.3 ms(92)
Accuracy Index(整體準確度)67119(幾乎翻倍)

連幫 Andrew 做檢測的醫生都說,這是他看過最好的檢測數據。

問題其實不只是手機笨不笨

在過去,有很多信號(Cue)會讓我拿起手機,可能是任何空白的時間,或是我感到無趣、焦慮的時候。而我拿起手機後的預設反應(Response),通常是打開社群媒體,提供給我一個暫時的分心和情緒出口。

令我意外的是,Andrew 在沒有手機之後反而感到更加焦慮、無法入睡,且腦袋停不下來。為什麼?

不是因為不用手機很痛苦,而是因為他抽離了最即時的麻醉劑 —— 手機。沒有社群媒體可以讓自己獲得認同感,沒有即時的多巴胺多可以獲取一些快樂,他被迫看見那些一直被壓在心底的東西 —— 孤單、害怕被忽略、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看完他的故事我才意識到,其實有時候我也會用手機來避免面對真正的感受。把手機變笨、刪掉社群媒體,用 RSS 替代,其實都只是換了一種不同的反應方式,我仍然沒有真正去面對那些讓我想逃跑的事。

新嘗試

除了想練習面對問題之外,有一部分也是看到 Andrew 的檢測結果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所以,我又針對我的手機做了一些新的調整。

  • 📷 讓手機的功能只剩下「只有他能做的事」:如拍照、導航
  • 🔇 關閉幾乎所有的通知:只剩下家人和幾位重要朋友的訊息會跳通知
  • ❌ 刪除 YouTube、Netflix、RSS 閱讀器:這些可以都在電腦上完成

我今天的螢幕使用時間是 10 分鐘,但其實到了這個階段螢幕使用時間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真的就只是在完成一些功能性的需求而已。

有一部分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的 be present(翻譯成「活在當下」有點太陳腔濫調了,我覺得比較像是「專注在當下」)。今天排隊排了半個小時,沒有聽音樂跟滑手機,其實也能過得蠻好的。

或許一個月之後可以再來跟你們更新一下我的笨手機 3。


延伸閱讀與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