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缺憾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月前我看了由羅苡珊導演執導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電影講述導演的兩位摯友宸君和聖岳在尼泊爾遇難,受困了 47 天,但很不幸的,宸君在獲救三天前離世。
我並沒有被片中的長時間的留白、或是慢節奏的敘事所打動,反而有一種被拒之在外的感覺。對我來說,導演在這部電影中似乎在進行一場極為私人的告白,但對我來說並沒有打開入口。
這卻是我當初寫下的觀影筆記。
一個月前的我未能理解,為什麼導演會想要飛到四千公里外的土地,嘗試尋找並記錄下摯友離世前的痕跡,甚至透過紀錄片,將自己的故事公諸於世。畢竟這是一段註定永恆的缺憾。
但一個月後的我,好像稍微能產生共鳴了。
天性
正是因為這是一段註定永恆的缺憾,就註定了導演永遠無法對這份事實產生任何改變。
「我無法不去想像另一個可能存在的平行時空——在那裡,他們從未受困在遙遠異國的狹窄岩洞,而我們會再度重聚,實現高中時許下的承諾。」—— 羅苡珊
對導演來說,創作《雪水消融的季節》、跟踏上尼泊爾土地的旅程,嘗試拼湊記憶的對話,就是能接近這位好友的最後機會。
身為人,面臨失去或無法控制之事,即便理性上知道自己無能為力,
我們仍會嘗試想做些什麼。
或許這也是我們身為人的天性吧。
延伸閱讀:
有關《雪水消融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