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和最後一排
開學第一週的我望向課表,發現經過三次選課後,我仍然只有六學分的必修課,所以第一週要到處跑加簽已經成為了事實。看著塞滿人的教室,我只能站在教室最後面等待老師說明加簽規則,沒想到就在這時,上學期所有跟離開學校相關的想法,居然又再接二連三的的冒出來 —— 才第二堂課而已耶?
為何要上大學
這個暑假的時候,思考了很多跟生活有關的事,從離開社群媒體,到嘗試找回自己創作的動力,讓我逐漸建立起在做某件事情前會先思考「為什麼要做?」的習慣,也會注意自己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開不開心。但這也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我找不到做某件事情的原因時,我可能會瞬間失去所有動力,就像當時站在教室最後一排的我一樣。所以我從根本的原因開始思考,也就是為什麼我要上大學。
是為了畢業證書嗎?老實說,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太在意過這一點。雖然我很常聽到像是畢業證書是職場的入場券、或是學歷往往是篩選的第一關的這種說法。但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我根本連高中、甚至國中都還沒畢業呀(當然也因為我的專業、跟我現在唸的專業沒有直接相關)。所以有沒有畢業證書,現在的我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1。
那,是為了學習新的能力嗎?雖然清華大學已經是教學資源很優秀也豐富的學校了,不過在這個網路發達且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是為了學習,我只要敲敲鍵盤就能找到哈佛和麻省理工的線上課程,那為什麼我不透過最頂尖的的資源學習呢?
為什麼執著在資訊領域
高三在選擇學校和科系時,我就一直在猶豫要選影像、音樂,或是資訊工程的領域(其實大概從升高中就開始猶豫了)。影像和音樂都是我從國小就開始培養的能力,也都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國中的時候開始接觸程式語言,發現資訊工程的能力可以讓我創造出許多讓生活過得更方便的解決方案,就是像掌握了魔法一樣。
考慮到影像跟音樂在過去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再加上我認為在理科的領域如果想要創新,需要系統化的學習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畢竟不太可能在沒有扎實基礎的前提下,在技術的前緣再去開創新的可能性、貢獻新的價值),所以我來到了這裡。
我的目標不僅是成為一位導演、音樂家,或是工程師 。我希望能成為一位跨領域整合、持續創新的專業人才,能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
這是我當初的願景。
在 ChatGPT 之後
在 2022 年底,ChatGPT 問世了。
我發現資訊工程的能力可以讓我創造出許多讓生活過得更方便的解決方案,就是像掌握了魔法一樣。
在過去,如果我想要用程式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我可能至少要花兩三天的時間上手一個程式語言,再花幾個到數百小時的時間來撰寫我的程式碼、測試、除錯,再測試,直到一切運行正常為止。在 2022 年之後,我可以用自然語言跟大型語言模型溝通我的需求,並且它在幾秒到幾分鐘的時間內可以給你一個及格、甚至不錯的答案。
我希望能成為一位跨領域整合、持續創新的專業人才,能夠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
根據美國 Model Evaluation & Threat Research (METR) 的研究2指出,現在最優秀的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大約每七個月就會翻倍一次。如果這個速度持續到 2030 年,這些語言模型可能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可以完成原本人類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那現在還學習的理由是什麼呢?我是否應該把我的影像和音樂能力,培養到頂尖的 5%,再透過 AI 來輔助我完成跨領域的願景呢?
(我可以想像跟理解,AI 或許能做到 60 分或甚至 80 分的產出,但真正頂尖的 1% 人才的需求是會一直存在的。不過,這些語言模型的能力越來越強的事實,還是偶爾會令人感到擔心跟不知所措。)
第二週
說實話,跟自己思辨到這個階段,如果我還一定要堅持自己找到讀大學的理由,我大概會直接上校務資訊申請休學。但人類在做抉擇時,本來就並不是完全理性的邏輯思考。至於坐在教室的我為什麼感受不到動力,我好像也可以理解了。
我跟我過去的老師聊到這件事,他把我現在的狀況形容得很巧妙,他覺得我現在在知識學習的領域就像某種惰性氣體,不太容易跟學習產生火花。所以第二週的我,也正在努力的嘗試讓自己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
我好像也漸漸找到大學的好處,像是可以在四年的時間內把大量的知識給放進自己的腦袋裡3,在一個每天都可能發生不同事情的環境裡來提升自己的幸運表面積,好像其實還蠻有趣的。
推薦閱讀:
Footnotes
-
會用「現在的我」的原因是,有可能存在某些畢業證書能帶來的好處,是現在的我看不見的。畢竟我還沒有畢業、也還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可以做判斷。 ↩
-
Thomas Kwa et al., Measuring AI Ability to Complete Long Tasks, arXiv:2503.14499 [cs.AI], 2025. https://arxiv.org/abs/2503.14499 ↩
-
寫著寫著發現這件事情還蠻有意思的,假設未來真的有能輔助人類能力的晶片,那學習的意義是否會改變?該由誰來決定哪些內容該放進我們的大腦裡?我們是否會失去人類可貴的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