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躁」
你有聽過「躁」這個形容詞嗎?「很躁」應該是我最常聽到的用法。雖然我找不到任何可靠的來源指出它真正的出處,不過根據關鍵字搭配特定期間搜尋的結果,大約可以推得是從 2023 年 7 月開始在台灣被使用的。有部分網路留言指出是中國用語,不過我沒有使用其他對岸的平台,因此無法查證。
不喜歡
我不喜歡這個詞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除了他不是我原本習慣的用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無差別的把很多種人類複雜的情緒混淆在一起討論。
所以,當你說出⋯⋯
- X 我今天真的很「躁」
- X 的超「躁」
- 我現在很「躁」
這些句子背後可能是數十種不同的情緒交織,憤怒、悲傷、焦躁、焦慮、緊張、不安、面對未知、恐懼,而實際導致這個情緒的事件更是可能有成千上萬種可能。然而,這個簡單的詞,卻直接忽略了這些複雜的情緒組成,提供了我們一個快速直接的情緒出口,將一切都歸因成 —— 我現在很「躁」。
在楊大輝所寫的《深度思考的技術》中,他是這樣討論情緒粒度(對於情緒感知的敏感度)的。
當你能細膩地辨認出不同的情緒,就不會將自己的感受套入不正確的概念,比如,當某件事情讓你感到「不甘心」,你知道那不是生氣的感覺,所以你並不覺得自己生氣。而情緒粒度低的人,可能會無法分辨「不甘心」和「生氣」的差別,將「不甘心」誤以為「生氣」,結果眞的就感覺到生氣。
好處多多
提升情緒粒度除了可以避免把自己的感受套入錯誤的概念裡,在《深度思考的技術》中,作者還提出了其他好處,像是提高 EQ(情緒智商)、換位思考能力,身心健康、社交能力,還有情緒調節的能力。
相關研究顯示,情緒粒度高的人,調節自身情緒的靈活度也更高。也就是說,他們更會轉變、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你的情緒粒度高、換位思考能力高,就會更容易對他人產生諒解,別人的行為也就更難影響到你。另外,研究還指出情緒粒度高的人可能過得更幸福、更少生病,也更少罹患精神疾病。而且整體而言,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更傑出。
所以,下次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躁」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深呼吸、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看看它究竟感受到了什麼,或許這樣做的好處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