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的相機們

·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如果根據我的 YouTube 頻道上第一部公開影片的時間來看的話,今年是我接觸影像創作的第九年。這九年除了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旅程以外,還有一個部分也是幾乎我的每一場演講都會提到的 —— 我的相機旅程。所以,今天我打算跟你們分享從我接觸影片拍攝以來,使用過的每一台相機!

資訊

我是 2005 年出生的,我現在 19 歲。(對,我知道快要 20 了)

相機時間軸

年份相機機型
2015–2016iPhone 6s / Samsung Note 2
2017–2018小蟻運動相機
2016–2018Panasonic DMC-TZ7
2018–2020Canon 77D
2020Panasonic GH5
2020–2022Sony α6600
2022–至今Sony α7S III
2025–至今RED Komodo

iPhone 6s / Samsung Note 2(2015-2016)

最一開始讓我嘗試用影片記錄生活的契機, 其實是因為我家電腦的性能太差,連順暢運行 Minecraft 都有困難,更別提要同時運行螢幕錄影的程式(是的,其實我曾經想成為遊戲實況主)。但當時的我,還是對於「透過影片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分享給全世界」這件事情感到很新鮮、熱情,所以我才開始嘗試用實拍的方式搭配剪輯,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到 YouTube 上。

對於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媒介當然就是手機了,而且 iPhone 6s 在當年還是第一款支援 4K 錄影功能的 iPhone,對於當時的我還是蠻震撼的。


我找不到我拿手機拍影片的照片,畢竟我拿著家人的手機就沒有人能幫我拍照了。所以我用 2016 年我的桌面設置的照片將就一下,當時就已經是雙螢幕用戶了耶。這樣根本沒辦法唸書吧。

代表作品:《What Makes You Beautiful | One Direction Cover by JSJ Guys

那時的我非常欣賞 The Piano Guys,他們每次都能用鋼琴和大提琴,把最經典的作品用獨特的音樂視角重新詮釋,還會拍出超級厲害的 MV。我曾經有一個夢想,是拍出跟他們一樣厲害的音樂影片!沒想到在掌握了所有所需的核心的能力後,卻失去了圓這個夢的動力。也許這該成為我今年寒假的目標之一。

小蟻運動相機(2017-2018)

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一台定價 $1,980 元的運動相機,可以拍攝 1080p 的影片。國小五年級的我對拍影片越來越有興趣,但當時有許多的生活場景不適合拿手機出來拍攝,畢竟在國小的時候使用手機還是不太被允許的。所以我在某次戶外教學前拜託爸爸媽媽,讓他們讓我帶這台相機去記錄,而我也真的用他拍了很多很多影片。

他的影像品質當然不是最優秀的,也沒辦法跟當時最紅的 GoPro 比,在運動會的時候我還不小心把鏡頭給刮花了,但它輕巧的機身真的讓我記錄下了很多當時珍貴的回憶。

用到後來他的電池也越來越不給力了,我幾乎隨時都需要幫它配一顆行動電源才能使用。

代表系列作品:《以前的 Vlog》

這個系列總共有十四集,除了第七集莫名其妙被 YouTube 下架之外,其他都還能在我的頻道上看到。你應該很有機會看到很可愛的小胖。

Panasonic DMC-TZ7(2016-2018)

同樣在小蟻運動相機的這個時期,其實還有另一台小相機,是上個月跟你們介紹的 Panasonic DMC-TZ7,一台已經發佈了十七年的相機,也是國小國中時期的相機中,唯一一台近期還被我拿出來使用過的。

不過 DMC-TZ7 就沒有屬於他的代表作品,只有在我擁有運動相機前的一些小品黑歷史、還有偶爾拿來當副機使用,所以很遺憾的無法跟你們分享。不過,你可以去看看我 9 年後又把它拿出來拍的照片

Canon 77D(2018-2020)

搭配的鏡頭:

  1. Canon EF-S 18-55mm f/3.5-5.6 IS STM
  2. Canon EF 50mm f/1.8 STM

Canon 77D 是我的第一台單眼,當時國內外最紅的創作者幾乎人手一台 Canon 80D,而 77D 就像是少掉了耳機孔和防塵防滴的簡配版,定價也便宜了一萬多塊。這個時期的我,對拍攝高品質的內容越來越有興趣,我開始研究該如何曝光、選擇鏡頭焦段,還有調色這些領域。

這麼入門的機種當然沒有 4K 跟 C-Log 曲線可以選擇,至少要 5D4 才能拍攝 4K 跟付費解鎖 C-Log。我找了很多資料,嘗試要拓展這台單眼的動態範圍,最後我使用的方案是 technicolorCanon 官方合作的的 Cinestyle 色彩設定檔。


▲ 這是我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召集全班,租了燈光和當時很厲害的 Ronin-M 穩定器,跟大家一起拍攝畢業影片。我們的畢業影片主題是翻拍聖結石的《根本就不會再見面》。

代表作品:《聖結石Saint【根本就不會再見面】Official 重製 Remake MV 1080P

這首歌除了主題是當時的熱門話題之外,我們翻拍 MV 的方式是真的照著每一顆鏡頭去重製!你可以看這個左右並排的比較影片,扣掉一些拍攝時的失誤,相似度我覺得絕對有超過 87%。我也把這部作品分享到了當時很熱門的臉書影片交流社團、並引起了討論,也因此幸運地建立了一些人脈。不過我想現在社群媒體上已經很難有這樣的社群(Community)了。

當時 Canon 的用戶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選擇,叫做 Magic Lantern。雖然我的 77D 因為換了新的一塊處理器而不支援,但用戶可以透過刷韌體的方式解鎖一些很厲害的功能,像是無壓縮 RAW 的拍攝、錄製更高的比特率,還有許多讓拍攝更方便的功能,很有意思!現在應該沒有任何一台相機可以透過自己刷韌體的方式來解鎖更多功能,但許多當時求之不得的功能,現在也都內建在相機裡了。

Panasonic Lumix GH5(2020-2020)

GH5 原本其實不應該出現在「我的相機們」的清單中的,因為我並沒有真正擁有過它。我在國中時期時受到 Sam Kolder 的影響越來越大,4K、10 比特、4:2:2 色度取樣,跟 Log 的錄製規格,也漸漸成為了影像創作者的標配。剛好朋友手上有一台閒置的 GH5,於是我才短暫擁有了它。

至於 GH5 會出現在這個清單的原因,是因為我用它拍出了完全改變我創作旅程的作品 ——《鹿港輕旅行!彰化人的信仰中心「旅拍VLOG」》。這部作品原本只是我跟家人到鹿港旅行的隨手記錄小品,但後來被轉載分享,在社群媒體上累積了超過 200 萬播放、並被超過 10 間台灣媒體分享。這個時期讓我被更多台灣的前輩給看見,也再次為我拓展了許多重要人脈。


你可以在照片的右邊看到 GH5 搭配 DJI 推出的第一隻單手手持穩定器 Ronin-S 的樣子,我是在它剛推出的聖誕節特價入手的。圖中的我正在飛空拍機,是 Mavic Mini 一代。

代表作品:《鹿港輕旅行!彰化人的信仰中心「旅拍VLOG」

Sony α6600(2020-2022)

搭配的鏡頭:

  1. Sony E PZ 18-105mm F4 G OSS

因為 GH5 還給了朋友,再加上朋友幫我找到了一台價格很不錯的 α6600,我在 2020 年時正式「出佳為尼」(離開佳能選擇索尼,我好像已經好幾年沒有聽到有人這樣講了)。會選擇 Sony 的原因,除了他們的消費級相機就可以拍攝 4K 之外,甚至下放到連像 RX0 這樣的運動相機都能拍攝 S-Log,對於當時的我非常有吸引力。


這是我在拍 iPhone 12 系列的評測影片的幕後,不過這隻影片最後沒有被我做出來,那段時期有蠻多沒有剪出來的作品。這時的我開始對燈光更有研究,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柔的主光、上面有一個硬的勾邊光,還有一個青色的背景燈。

代表作品:《閱讀,其實很簡單

這部作品應該是我把 α6600 的能耐推到最極限的代表,也是我第一次嘗試用 DaVinci Resolve 調色,它也讓我在星培舉辦的影片比賽中拿下第一名。

其實我用 α6600 拍攝的作品不算太多,但現在再回頭看那個時期的我創作的作品,卻覺得那時的我做的特別開心自在,在 YouTube 上的表現也很好。那個時期的我接了不少業配,包括鍵盤開箱、還有空拍機的測試,而且都能做的很開心、還可以跟自己想做的創作做結合。

Sony α7S III(2022-至今)

搭配的鏡頭:

  1. Sony FE 24-70mm F2.8 GM II
  2. Sony FE 20mm F1.8 G

隨著我對畫面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α6600 的性能逐漸不能滿足我。最主要的問題是,上一代 Sony 機身的 S-Log2 曲線的顏色不是很好處理,你可能曾經聽過有人用「索尼綠」來形容它。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我每次都很難用 α6600 製作出一個比較討喜的膚色。所以,在 2022 年的時候我正式升級到了 Sony α7S III。

α7S 系列一直都在高感光度的情況下有良好的表現,而 α7S III 更是直接提供了 ISO 12800 的選項,可以提供幾乎跟第一檔原生 ISO 一樣的表現1。4K 120 fps、4:2:2 色度取樣、10 比特,還有大幅改進的 S-Log3 曲線,可以提供 12.4 檔的動態範圍,讓 α7S III 跟 FX3 仍然是現在許多影像工作者的首要選擇。


這是今年在國家音樂廳拍攝的幕後,我最近幾年的拍攝大部分都是用 α7S III 完成的。Sony 這幾年開了一個大絕,四代機身的色彩科學都是相同的,讓多機拍攝時的顏色匹配變得更加容易。

對於 α7S III 我覺得就很難選出一部代表作品了,畢竟這幾年用這塊傳感器拍攝了很多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作品,大到像是超過兩百萬點閱的《萬年香火》的 MV台北 101 跨年煙火的 8K 快剪,小到紀錄下我 17 歲時兩週辦了兩場音樂會還一邊導播的生活 VLOG,都對我意義重大。

轉到 Sony 之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我在去年很榮幸的開始跟 Sony Taiwan 合作,並且在去年的器材展上跟大家分享(很抱歉他是一個臉書連結,他的文體不太適合搬到部落格)我創作的心路歷程。不過別擔心,這個部落格裡面的內容完全沒有業配!都是我真心想分享的故事和體驗。

RED KOMODO (2025-至今)

搭配的鏡頭:

  1. 尚未購入。

隨著我接觸影像的歷程即將邁入第十年,我在今年終於投向了電影機的懷抱。雖然 α7S III 的畫質和色彩已經在八成以上的工作和創作都能滿足我,但電影機的動態範圍、柔和的高光過度、美妙的色彩科學,還有能夠記錄 RAW 的能力,再搭配上電影鏡頭完美地不完美,讓我對於影像的美學要求又更上一層樓。

今年其實原本並沒有要購入新機器的打算,但 RED 在今年三月的時候宣布了 KOMODO 大降價之後,想要擁有他的種子就默默的種在我心中。暑假去完 BIRTV 之後、回到台灣的第一天,就不小心跟台灣的代理商叫了貨。我非常期待未來用他創造出更多作品,也會繼續跟你們分享!


這台其實並不是我的 KOMODO,因為我的配件還沒到齊。今年托潤橙 Paul 哥和果園劉姐的福,讓我在購買以前有很多熟悉它的機會,也更加確定了它是真的適合我和我的工作流程的。RED 真的超帥呀!

它還沒有代表作品,但是有我今年拍的樣片可以看:《RED Komodo|6K Opengate RAW


KOMODO 可能是我「相機旅程」的一個新起點,也感謝每一台相機陪我走過這麼珍貴的 9 年,陪我從懵懵懂懂的國小生、到現在成為一個懵懵懂懂的大學生(?)

希望在下一個十年,我能用影像去完成心中更多還沒實現的夢想,無論是電影、紀錄片,還是純粹的創作和生活片段。畢竟,影像從來都不是關於器材本身,而是我如何用它們,把我自己想說的故事給記錄下來。

Footnotes

  1. 雖然說是第二檔原生 ISO,但 α7S III 跟 FX3 都會進行機內的降噪處理。FX6 則不會,可以讓調光師有更原始的素材去進行創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