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假裝不在乎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重新開始剪輯畢業 VLOG 以前,我就下定決心要放下自己不自覺所設下的框架和限制。

我不需要思考該如何透過剪輯抓住大家的專注力,不需要華麗的調色、嚴謹的混音,更不需要花俏的縮圖來讓大家點進這部影片。我甚至默默的認為,就算這隻影片上傳之後,只有 50 個人看過,我也不在乎,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是真心感到快樂的。

然而,當影片上傳到 YouTube 之後,看見觀看次數的我 —— 還是感到了焦慮。

課題分離

昨天影片發布之後,我就接著開了一場線上會議,還上了兩個半小時的微積分演習課。在助教寫黑板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為什麼還會覺得難過,我不是已經都做好「就算沒人看,也沒關係」的準備了嗎?我只是在假裝我不在乎嗎?

我發現,這其實要分成兩個層面去討論。

對於這個「什麼都不在乎」的狀態,其實是一種理想的情況。我可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受外界的雜音干擾或誘惑,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創作;然而,理想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想像,並不一定代表這就是我當下的真實情況,或是我一定能成為的樣貌。

而對於我所感到的難過,好像也不是因為影片的實際表現,而是我太真心的喜歡這部作品和創作它的過程,它解開了我這幾年對於創作的困境,更讓我重拾創作的信心和動力。我期待能找到也能和它產生共鳴的其他人類、期待也會有人跟我一樣被這段影像給打動。

我發現我在意的是,我希望找到能一起對這段影像產生共鳴的人,而不是在網路上又創造了多少流量。

其實他們一直都在

在影片剛上架的前幾分鐘,我就把影片的連結傳給了幾個重要的家人和朋友。他們不但認真看完了一部 25 分鐘的影片,甚至很多人都給了我許多暖心的回饋,也意外的因為這段共同記憶,跟一些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重新聯絡上。

所以,我好像其實已經很滿足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