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取消訂閱 Spotify 了
身為一個連續訂閱 Spotify Premium 八年的使用者,我在這個月決定停止訂閱它。除了「影子藝術家」的事件對藝術家極度不公之外,許多當初促使我支持 Spotify 的理由,也在這幾年逐漸消失。所以,今天的文章要帶你們回顧 Spotify 曾經的優勢,還有為什麼或許你也該轉向以購買的方式支持喜歡的藝術家。
曾經的最佳音樂夥伴
以前怎麼聽音樂
我開始使用 Spotify 是在 2017 年、大約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在那之前我們家聽音樂的習慣,除了有一些 CD 可以播放之外,最流行的大概就是 MP3(MP4 對小學生來說太貴了)。我還記得以前為了下載一首歌,要先去 Google 搜尋「YouTube MP3 下載」,再避開惱人的廣告陷阱,才能在電腦不中毒的前提下下載一首歌。要是那時候會用 yt-dlp 就好了。
▲ 通常點下 Continue 的時候會先跳到一個新分頁的廣告,點下 Download 又會是另一個彈窗廣告。
Spotify 問世後就再也不需要自己一首歌一首歌下載了,一個月花 $149 元就能以正版的方式聽到高品質的音樂。另一個選擇 Spotify 的原因,是它會在播放清單或專輯結束後自動推薦音樂。我記得當時我有試用過 Apple Music,真的覺得演算法太糟糕了,完全不知道在推薦什麼;相較之下 Spotify 幾乎能在每次都找到合我口味的音樂,我想我也是在那個時候累積了很多自己的音樂品味。謝謝曾經的 Spotify!
Enshitification(大便化)
Enshitification 是科幻作家 Cory Doctorow 提出的概念,用來形容一個網路平台從對使用者和商家都很好、吸引用戶,逐漸轉向為了獲利而犧牲體驗,最後變成對所有人都糟糕的過程。對於 Spotify 的改變我想不到比這個詞更精確的比喻了,謝謝 Wiwi 的介紹讓我知道這個詞。
影子藝術家的事件就已經夠糟糕了,對我來說更糟的是大概從 2024 年開始,Spotify 的演算法似乎已經不再理解我的喜好。專輯或是播放清單播放完之後,我常常得一直按「下一首」,或是乾脆自己選歌。到了 2025 年,我基本上已經不聽它的推薦,而是改成專輯或藝術家導向的聆聽方式。因此,Spotify 對我來說的最大的價值 —— 探索新音樂,也因此消失了。
擁有你購買的音樂
既然我已經培養了我的音樂品味,也知道我喜歡聽哪些專輯,那為什麼我一個月還要花 $168 元去支持一個會想盡辦法偷走藝術家的分潤、也不懂我的平台呢?所以,我開始轉向在 iTunes Store 上購買我喜歡的音樂。
我以前以為在 iTunes Store 裡面購買的音樂,會跟購買的電影一樣會有版權保護,一直到我最近做了功課之後才發現,購買了之後是可以直接下載 M4A 檔案的耶!而且它就是普通的聲音檔案,沒有任何版權保護1。我可以用我喜歡的播放器播放這些檔案、可以跟我的非蘋果裝置同步、也可以放到我車裡的隨身碟播放。甚至如果我想的話,我還可以放到一台實體的 MP3 裡面 —— 不需要登入任何帳號。
假設今天這些音樂有版權保護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如果有一天我的 Apple ID 被莫名其妙被停權,我購買的音樂需要「連線我的 Apple 帳號授權」的話,我花了幾千塊、甚至上萬元收藏的音樂會一瞬間變成數位垃圾。因此,我非常非常支持 iTunes Store 這樣的做法。一首歌的價錢差不多是三十元台幣,一張專輯可能是兩百到三百多元台幣,真的不行也還有免費的 YouTube 可以聽,應該沒有理由盜版吧。
iTunes Store 的其他優點
在 iTunes Store 裡購買音樂除了可以真正擁有你購買的數位內容以外,還有其他很棒的優點。
購買其實比訂閱還便宜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估算,以以我從 2018 年至 2025 年 Spotify Premium 的訂閱期間,每個月 $168 元的個人方案計算的話:
168 元/月 x 12 個月 x 8 年 = 16,128 元!相當於你可以購買超過五十張專輯。
很可怕吧!就算是最便宜的 Premium Family 方案2,以八年的時間計算,你也需要花將近五千元在訂閱費上,也可以買將近二十張專輯了。
用實際行動支持你喜歡的藝術家
這部分我沒有確切的數據支持,因此我請 GPT-5 幫我「估算」了一下分別使用 Spotify 聽同一首歌 100 次、跟在 iTunes Store 以 $30 元的價格購買一首歌,哪個方法藝術家可能可以獲得比較多的分潤。
以業界平均分潤估算,Spotify 每次播放權利人可得約 0.10~0.16 元,播放 100 次大約是 10~16 元;在 iTunes Store 購買一首歌(30 元)扣掉蘋果抽成後,權利人約可得 21 元。 - ChatGPT
以我自己的 Spotify 紀錄來說,我播放次數最高的歌曲是 Jacob Collier 的 All I Need,五年來才播了 261 次,也就是平均一年 50 次左右,這甚至是我播放次數第二高的歌曲。一首你普通喜歡的歌曲光是要累積到一百次播放,可能就要聽上好幾年。換句話說,除非你在 Spotify 播放超過 130~210 次,否則直接購買通常能讓藝術家賺得更多,也更有機會在未來聽到更多你喜歡的音樂。
如果你也有一些喜歡的小眾藝術家的話,你可以試著在 Bandcamp 上面搜尋看看他們。因為 Bandcamp 的抽成比 iTunes Store 更低,還有更多檔案格式讓你選擇,像是 WAV、FLAC,或是 AAC 等。
建立你自己的收藏庫
購買音樂的價格固然不高,但還是要花錢的。所以在選擇要購買哪些專輯時,會需要更精挑細選,也就會讓你更有意識的去選擇你所接觸的內容、去培養自己的好品味。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進去的食物會塑造你的身體,你吸收的內容當然也會塑造你的思想和價值觀。而且,透過一張一張的專輯或單曲逐漸地建立起自己的音樂庫,其實還蠻有成就感的!
▲ 這是我現在已經收藏的專輯牆的一部分,很美吧!有機會再來推薦幾張我特別喜歡的專輯。
都沒有缺點嗎
如果硬要說的話,從串流平台轉向購買制一開始初期的成本會比較高,因為你可能已經有幾張特別喜歡的專輯需要購買,以我個人來說大概花了一至兩千元把我「最喜歡」的專輯們給買下來。不過考慮到前文所計算的費用,購買還是一個更加划算的方案。
回過頭來看,Spotify 陪我走過了我八年的青春、培養了我對音樂的好品味,但也讓我看清我們這個世代這些科技巨頭經營的現實面。與其在失望中被動接受,不如主動選擇值得支持的人和作品。或許這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平時吸收的內容和支持的平台。趁機找出三個你最喜歡的藝術家,好好支持他們吧!
購買方式
- macOS 用戶:可在音樂 App 中購買
- iOS / iPadOS 用戶:可在 iTunes Store App 購買
- Windows 用戶:前往 Apple 官網的 iTunes 頁面 下載並安裝後即可購買
Footnotes
-
對於沒有版權保護會這麼開心並不是為了盜版,而是這個世代有太多 DRM 的內容都逐漸走向大便化(Enshitification)了。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音樂軟體的騙局:你的「永久授權」真的永久嗎? ↩
-
Family 帳戶為 6 個 Premium 帳戶,適用於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家庭成員。每月 $29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