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決定離開社群媒體
哈囉 👋 歡迎你來到我的新網站!
大多數人聽到我沒有 IG 或 Facebook,都會驚訝地問我:「你怎麼活下去的?」所以我想,第一篇貼文就來分享一下我為什麼選擇離開社群媒體。
為什麼我要離開
TL;DR 用社群媒體並沒有讓我變得更開心,也沒有讓我跟重要的人保持聯繫。
其實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經歷了應該有兩年的「戒斷期」。
但這個問題似乎在過去並不存在。
我的第一台智慧型手機應該是在國小一二年級的時候拿到的,是一隻老早忘記從哪來的 TOOKY A81。當時應該就是載個 LINE、跟同學玩跑跑薑餅人、跟我媽玩 I Love Coffee,偶爾滑滑 Facebook,還有用家裡的 Windows XP 桌電玩玩光碟遊戲,畢竟開 Minecraft 電腦都會變成停格動畫。
忘記是國小幾年級的時候開始流行 Instagram,發發限時動態、摯友貼文,跟朋友在 Messenger 上聊天,玩玩 Extreme Car Driving Simulator、Pixel Gun 3D,一天頂多就花一兩個小時在手機上。雖然偶爾會被唸,但似乎也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困擾或問題。
第一次真正從社群媒體休息,是國三的時候。為了更專心的準備會考,暫時把手機和電腦上的社群媒體封鎖掉,但考試一結束還是趕緊載回來了。
短影片世代
社群媒體開始真正困擾我,是在大約 2022 年前後。Instagram、Facebook,還有曾經是我們摯愛的 YouTube,都紛紛在自己的平台上加入短影片功能之後。
(是的,不管你叫 Reel 還是 Short,其實我們都看得出來是被 Tiktok 逼出來的功能。)
我發現這種無止境的「被動」推播內容,不僅會吃掉我寶貴的休息時間,重點是,我看完之後也沒有變得更開心呀!
我覺得短影音和社群媒體其實是個很大的議題,離開也是我累積多年使用經驗後做出的決定。
或許未來我會多寫幾篇文章來聊聊我的想法,如果你想要了解其他人的想法的話,我推薦 The Game Theorists 的這部影片,從使用者和創作者的角度都分析得很好。
停止使用的過程
這兩年的戒斷期,每個階段應該都能獨立寫出一篇文章來分享,但大致的幾個階段是這樣的:
- 使用 iOS 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來限制社群軟體使用的時間
- 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用社群媒體?於是開始用 one sec,在每次打開這些 App 前詢問自己要做什麼,確保自己不會 doomscrolling
(我喜歡翻譯成:漫無目的的一直滑手機。) - 因為 one sec 每次打開這些「我很喜歡的 App」都要浪費我 15 秒,所以我把它刪了,但不到一個月我的習慣又被打回原形
- 我意識到,我使用社群媒體的真正理由,是想要跟對我重要的人維持互動與聯繫。
但這樣的行為,其實並不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活動」。
Cal Newport 在《Deep Work》(2016)中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很有共鳴:
Personal Goal:
To maintain close and rewarding friendships with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important to me.Key Activities Supporting This Goal:
- Regularly take the time for meaningful connection with those who are most important to me (e.g., a long talk, a meal, joint activity).
- Give of myself to those who are most important to me (e.g., making nontrivial sacrifices that improve their lives).
個人目標:
和一群對我來說重要的人,維持親密且有意義的友誼關係。支持這個目標的關鍵行動:
- 定期花時間與重要的人建立有深度的連結(例如深入對談、一起吃飯、一起做某些事)。
- 為這些重要的人付出自己(例如做出實質的犧牲,來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 把手機上的社群軟體卸載,透過 iPad 和電腦上的網頁版確保我不會錯過重要的訊息邀約。
(雖然,你不應該透過私訊功能找我合作。) - 漸漸地不依賴社群媒體來擺脫無聊(身為一個創作者,你必須有無聊的時間),多多攝取其他人類製作的高品質的內容
像是看電影、用心製作內容的創作者製作的影片、閱讀書籍、聽音樂或電子書,或是好好玩一個值得玩的遊戲,都是一些很好的選擇
創作者的身份怎麼辦
除了前面提到的過程,另外是受到我的偶像兼良師 Wiwi 官大為的啟發,他已經持續更新自己的部落格 Wiwi.Blog 將近一年了!在讀他的貼文時,除了有一種在了解好久不見的朋友的近況的感覺之外,也覺得對現在的我來說是個不錯的內容出口。
然而,身為創作者的我也會感到擔心。畢竟我過去將近十年的作品集、粉絲,通通都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我該怎麼繼續經營自己?不過這也讓我意識到,我的一切都依賴在這些科技巨擘上,似乎也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哪天我的 IG 或臉書也莫名其妙被祖,或是 Google 哪天忽然跟我說:
「你需要每個月支付 $149,我們才會繼續把你的影片推薦給觀眾喔!」
身為使用者的我們好像也是無能為力,只能乖乖交保護費,哪天不幹了還會忘記取消信用卡綁定繼續被扣款。
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還可以隨意舉出幾個社群媒體的問題:
- 做 A 主題流量才會好,所以我要放棄我真心想做的 B 企劃
- 為什麼我的影片觀看次數只有 20?是我的內容不夠好嗎
- 瘋狂重整通知介面,死盯後台數據確保演算法會把我的作品推出去
- the list goes on...
你是原始人嗎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我也還沒有辦法想像在別人跟我要 IG 的時候,我卻拿出一個 QR Code 跟他說:
「很高興認識你,很抱歉,我沒有 IG,但這是我的部落格的 RSS,歡迎在你習慣的閱讀器上訂閱我的網站!」
這好像不是什麼很好的 pick up line,所以我也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想要什麼
我覺得可以 Recap 回 Cal Newport 的觀點,跟對我重要的人維持互動與聯繫,所以好像也沒有太多的期待。
但我確實有一些想要達成的目標,包括:
- 想要有深度、慢一點的輸出空間
- 想保有真正的注意力
- 想創造的是作品,不是流量
我也想試著日更,雖然不會每天都是長文,但偶爾分享一些觀察、想法、或生活的瑣事,也是一種很棒的記錄。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希望這裡能成為你停下來、喘口氣的其中一個角落:)
謝謝你看到這裡,期待未來常常在這裡與你相見。有什麼想說的,也歡迎寫信來 hi@fattie.io 跟我聊天 🙋
如果你也想要
我大約只花了五個小時就讓網站上線並且成功運作,從無到有。(當然還有 ChatGPT 的幫助)
我使用的套件是 Docusaurus,新增新的文章非常簡單,只需要新增一個 Markdown 文件,就會自動建立好新的網站。如果你還沒用過 Markdown 的話,可以試試這個學習 Markdown 語法的網站,可以讓你快速熟悉基本文法,推推!